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把准提示性语言 探清命题者意图
湖北大冶二中 邓为民
话题作文, 是用一段提示性语言来限制写作范围(或方向)、启发思考、激活想象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其特点表现在开放性、生活性、创新性。开放性——选材自由,文题自拟, 文体自定。 它缩小了对考生的写作限制。表达方式可以以某种为主,也可综合运用;对题材可以进行大胆想象,思维可以伸向任何一个角落、领域。这样,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写出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能力。生活性——话题涉及的内容较贴近生活实际和思维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抒发真情实感。创新性——考纲解释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创新性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内容的创新,包括材料、立意新和推理、想象新。形式的创新,包括语言表达新、构思结构新、表达方式新。
话题作文虽然是开放的,但没有绝对的自由,它是受条件限制的。话题作文不可围绕话题泛泛而谈,而要根据提示语的限制来写。话题作文除了显性提示语外,往往还隐藏着隐性的提示。只有把准提示性语言,探清命题者意图,揭示出话题的本质,才能明确写作方向;否则只会空谈、泛谈,摸不着“北”。
如何把准提示性语言、探清命题者意图呢?
首先,要弄清话题作文题目的构成。一般而言它有四部分构成,即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写作要求。材料提供事实(或故事),目的在于把考生的思维引入事实(或故事)的意境中。提示语是对材料解释说明,作用在于帮助考生理解材料,给考生指明(或暗示)思考方向。话题是由材料引出,是在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话题范围可能超出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可能是材料蕴含意义的一部分。命题者的意图肯定蕴含在材料中,但不是轻易就能找到。我们可以根据材料、提示语、话题三者的关系仔细推敲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或褒或贬的价值取向)。 提示语又分显性提示语和隐性提示语。显性提示语指明思考的方向和角度;隐性提示语暗示思考的方向和角度,启迪我们的思维。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正确认识和理解材料、提示语、话题三者的关系是探清命题者意图的关键。以200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目为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在这个题目中,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写作要求依次摆放。“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是在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那么材料中又认为“感情的亲疏”是如何“认知事物”的呢?显然,材料中的故事认为“感情亲近”者对事物的认识就正确,“感情疏远”者对事物的认识就错误。弄清了材料与话题之间的关系后,必须明确命题者的意图,这就要看提示语了?从“类似的故事”和“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些显性的提示语中可以知道,在现实中的“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关系(如图所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