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160字。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五单元素质升级检测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 乌蓬船 蓬头垢面
  B.巢穴  暴戾    气笛长鸣
  C.蜷伏  闪烁    围墙粉刷
  D.垦植  粗暴    绷得太紧
  【答案】 C(A.乌蓬船—篷,B.气—汽,D.植—殖)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湖派出所民警在农博会巡视时,发现一名外地打工男子没有身份证,他回答民警的提问也是闪烁其词,形迹可疑。
  B.尽管在GMP认证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彻底否定这项国际通行的制度。
  C.当历史缩减成云淡风轻,当耻辱缩写成一面墙壁和一片焦土,我们也曾试图急管繁弦地奏完这一乐章以减轻回首时的伤感,可是管声愈紧弦声愈急,越有一种万箭穿心的痛楚。
  D.近10年来,国际乒联不断出台诸如小球变大球、无遮挡发球、11分制、无机胶水等改革方案,力图削弱中国队的优势,但结果却与国际乒联的期望大相径庭。
  【答案】 D(大相径庭:比喻两件事相差很远或者截然不同。也指大不一致,彼此矛盾。此处当用“相去甚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陆续刊发时,引起热议,其影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景观。
  B.一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研究成果日前出炉,调查发现,员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目前岗位招聘信息的比重最大,收到效果最好。
  C.今日在宜宾城区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当三名男子在持刀抢劫一女子时,将交通一度阻断,在长达近十分钟的抢劫过程中,数十路人视而不见。
  D.对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而不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的做法,部分家长表示这样做是在“圈养”学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 D(A搭配不当,改为“其反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B句式杂糅,“收到效果最好”改为“效果最好”。C成分残缺,去掉“三名男子”前面的“当”;语序不当,“将交通一度阻断”改为“一度将交通阻断”。)
  4.下面对本单元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的第一、二节诗分别写到老马的低头与抬头,这两处描写对塑造老马的形象有重要作用。
  第一节,“把头沉重地垂下”以及“横竖不说一句话”,侧重塑造老马形象——沉默、能承受,从而表现它的性格——隐忍。
  第二节,“有泪只往心里咽”“抬起头望望前面”,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表现老马的命运——苦难无尽头。
  B.老马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象征着中国农民、苦难的中国、操劳的父辈以及所有承受沉重压力的劳动者形象,也可理解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中国工农红军。
  C.《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雪白的墙》这两首诗都是以“文革”为背景的,两位诗人的年龄、经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是表现“文革”这一时期的事件,两首诗表现内容的侧重有所不同:一个是“文革”中,对正在发生事件的真实再现;一个是“文革”后的回顾反思。
  D.《这》和《雪》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视角也是不同的。《这》选取一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表现疯狂的时代热潮下,个人的惶惑与无助;《雪》诗则通过对“雪白的墙”这一意象的反复咏叹,暗示内心的创伤,表达对明天的憧憬。
  《这》诗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口吻,将读者带到离别的第一现场,使诗歌有一种直接的冲击力、感染力;《雪》诗则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倾诉内心的新奇感受,读来质朴自然却耐人寻味。
  【答案】 B(不能象征工农红军)
  二、(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笑涡
  廖泽川
  一枝带雨的桃花
  筑起两个爱的巢穴
  父母的心
  好比两只鸟
  飞来
  甜甜地栖在里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