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训练 2005.4.6
1、下面是一份关于“尝试记忆”效果的实验报告资料,读后回答问题。(4分)
时间分配 16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5段传记文回忆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立刻 4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时间用于尝试记忆 50 26 26 19
2/5时间用于尝试记忆 54 28 28 25
3/5时间用于尝试记忆 57 37 37 26
4/5时间用于尝试记忆 74 48 48 28
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中,可以发现一条有普通意义的记忆规律,请简要写出这条规律,(不超过25个字)
2、从下面的词或短语中选出8个,组成一副对联。(4分)
皆成梦幻 想到 无非 二三更时 无少长 总是 凡功名 睡至 一百年后 俱是古人
上联:
下联:
3. 江村即事 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1)这首诗歌的体裁是近体诗中的 ,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 。(2分)
(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词语或句子,并简要说说理由。(3分)
答:
(3)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分)
答:
4.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去世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给辜振甫先生的妻子严倬云女士发去唁电,深表哀悼。唁电全文如下。
辜严倬云女士如晤:
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天若有情,亦有憾焉。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深望女士与子侄辈节哀顺变,善自珍摄。
汪道涵
2005年1月3日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对联的基本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4分)
(1)上联:哲人其萎增悲痛 下联: 。
(2)上联:辜汪数载执手谋大业 下联: 。
6.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江亭夜月送别(其一) 王 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做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点《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2)鲁迅侧重的是:
(3)歌德侧重的是: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8.根据下面提示语要求造句。(6分)
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两条校园宣传标语。(要求:①每条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②有文采,并体现人文关怀;③每条不少于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