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20个字。
《扁鹊见蔡桓公》复习笔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战国末年韩国公子韩非,先秦法家学说代表人物,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为大家所熟悉。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2、出处:《韩非子•喻老》“喻老”: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3、扁鹊: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因医术高明被人以“扁鹊”称之。起死回生、妙手回春
二、主要内容
1、层意:
第一层:(开头至“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行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讳疾忌医而不治身亡。
2、中心:本文阐明了“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的道理。
3、启示: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要像对待疾病一样,不可讳疾忌医,而应该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三、人物性格分析
1、扁鹊——医术高明,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认真负责;
2、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固执己见。
四、通假字
1、“还”同“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汤”同“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3、“齐”同“剂”,药剂、汤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五、虚词
1、之
①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指扁鹊)
②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
③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可不译,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汤熨之所及也/针石之所及也/火齐之所及也/司命之所属/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可不译,凑足音节的作用)如,公将鼓之/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⑥何陋之有(助词。可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宋何罪之有?
⑦已而之细柳营(动词。去,到,往)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遂桓侯遂死(于是,就)
六、实词解释
1、有间:有一会儿。2、腠理:皮肤的纹理。3、深:甚,厉害。4、应:答应,理睬。5、居:止,停。6、走:跑。7、故:特意。8、熨:用药物热敷。9、及:达到。10、属:管。11、请:问。12、索:寻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