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6张,课件制作形式简洁,讲课思路清晰,学案约5620字。

  《兵车行》学案
  一、预习案
  (一)、教学目标:
  1、记住文学常识、重要字词并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3,、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体悟中领会如何感受诗歌之魅力和学会鉴赏诗歌。
  (三)、走进杜甫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无疑是一千多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出生于一个文学教养极好却家道中落的家庭,自幼家贫,却不若其他书生一般寒窗苦读求功名,而是终日游历于吴越、齐赵之地,靠打秋风过日子。但是穷困游荡的生活并没有消磨他惊世的才情。就连当时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和文学家李邕也慕名登门求见。杜甫三十五岁的时候前往长安应试科举,相传因为奸相李林甫把权弄奸,此年科举中许多有才之士榜上无名,杜甫亦是其中之一。落榜的杜甫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过了近十年的困顿生活之后,于天宝十三年唐玄宗祭太庙的时候献了三篇自己创作的赋,得到皇帝赏识,被封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未从此一帆风顺,更确切的说这只不过是他辛酸人生的开始。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怎样的描述才是最贴切的呢?颠沛流离,历尽沧桑,才华横溢,忠君爱国,鞠躬尽瘁,这些词语无不刻画出不同侧面的杜甫。然而综观杜甫一生的学术思想,他的诗文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正如他自己在诗词中所写到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民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忧国。生于盛唐而亲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而衰的特殊时期,杜甫用自己的笔记录了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种种现状。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