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小题,约6890字。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湖湘文化”溯源
罗敏中
商周之际,长江以南为吴、楚两大诸侯国的封地。两国未立之时,这里都是蛮族居住的地方。太伯初至江南,得到千余家荆蛮的拥护,得以站稳脚跟,建立吴国。楚国立国的时间不如吴早,熊绎在周成王时始封于楚,比太伯作吴的时间晚了大约一百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国在对待商周文化和蛮族文化的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吴对黄河文化特别是商周文化采取一种认同的态度,在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过程中,注重并自觉地向黄河文化学习。楚则完全是另一情况。楚在兼并周围的小国家和要求周给予王的称号时,往往打出“我蛮夷也”的旗号,要挟对方。这种以蛮夷标榜的事实,说明了楚人对蛮夷文化的认同。正因此,楚人把自己推到了周人对立面,使周人对他怀有戒心和敌对情绪。楚文化及楚人受到周文化和周人的歧视。这种歧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未能促使楚人像吴人那样去向周文化学习,反而使楚人产生逆反心理,在“蛮”的特质的方向上发展。
司马迁述及吴、楚两国中的蛮族时,分别使用了“荆蛮”和“楚蛮”两个不同的名称。按照我们现在的一般理解,荆与楚两个地理概念大致相当,荆蛮也就是楚蛮。但是,司马迁在《吴太伯世家》中只称荆蛮不称楚蛮,在《楚世家》中只称楚蛮不称荆蛮,可见,荆蛮与楚蛮在司马迁那里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十分清楚严格。从两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大概推知,以太伯作吴为界线,之前,江南之蛮通称荆蛮,太伯作吴后,司马迁就改称夷蛮,或直呼之为吴了。名称的变换表示着内容的变换,表明蛮人的一部分与吴人融合、同化,一部分向更边远地区迁移。司马贞《索隐》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指的或者就是这种情形。居住湖湘一带的扬越(粤),也就是蛮族人的一支,它构成楚蛮的一部分。
作为湖湘文化前身的楚蛮文化原始层,就是它带有原始野性的“蛮”。这种“蛮”的特质的内涵,包括自然环境、服饰、民风民俗、辛勤劳作和开拓精神。
“蛮”的文化特质的第二层面是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恋乡怀乡情结,第三个层面便是爱国主义精神。国、家、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爱家、爱乡与爱国不是一回事,它们有范围、层次的区别。只有爱国主义才是一种最崇高最广大的爱,属于最高层次。我们同样可以说,爱国主义在楚人身上表现最为强烈,最为执著。蛮,也就是执著。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俗谚中,我们可以见到这种蛮、这种执著。屈原更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属于第三层面的还有一种自强精神。从先王熊绎立国开始,楚人就具有了一种荜路蓝缕、奋发图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周王室分封不公,“齐、晋、鲁、卫,昔封皆受宝器,我独不(否)”(《楚世家》)。这种待遇不公,促使楚多次问鼎周室, 不断开拓疆域,把楚国的版图扩展到淮河、黄河流域,包括今天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的广大地区。只是由于楚国内部发生了矛盾,给秦国造成了可乘之机,后来居上,统一了中国。否则,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节选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10期)
1、下列对湖湘文化的“蛮”的特质内涵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环境、民风民俗方面的辛勤执著与开拓精神。
B.荆蛮与楚蛮在司马迁那里是有区别的。
C.强烈的乡土观念和怀乡恋乡情结。
D.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
2、下列关于吴、楚两国对待商周文化和蛮族文化态度差异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作为湖湘文化前身的吴楚蛮文化原始层,它们都带有原始野性的“蛮”。
B.吴国认同黄河文化特别是商周文化,并自觉地学习和吸收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敬,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①三十万,数苦北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