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40个字。

  《最后一课》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依据高效课堂理念,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小说的主要情节。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弗郎茨与哈默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及发展变化。
  教学设想
  高效课堂倡导:“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感悟情感,从而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一组日本侵华暴行图片。教师:画面中硝烟弥漫,中国人民流离失所,惨遭屠戮。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师问:“小日本这样做,你们答不答应?”生答:“不答应!”“决不答应!”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
  【设计意图】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教师慷慨激昂的导入语,师生之间的激情互动,营造了浓郁的爱国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
  如果同学们认真完成了预习案,我想对课文内容已经很熟悉了。下面,让我们放出能量,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独立思考: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有哪些不同?
  明确: 学生,老师,气氛。
  (二)跳读课文,合作探究
  从气氛、学生、老师三个方面分组探究在最后一课上的不同之处。五分钟后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明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