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30个字。

  第6课《现代诗歌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形成自己的理解。
  2. 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会运用比较阅读,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1. 理解穆旦诗歌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2. 理解北方农村背景的寓意,感受其中蕴涵的痛苦。
  3. 掌握比较阅读的一些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炭火”“祖先”“灰烬”等意象表达的思想。
  2. 理解重点句“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3. 理解“人类的一个思想”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有许多以冬天为题材的作品,同学们知道哪些?(自由回答。)
  通过刚才那些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冬天在作品中往往给人寒冷、压抑、萧索之感,以冬为背景的作品,也往往象征着某种悲凉、残酷、肃杀的环境。有一位现代诗人,他喜欢写冬天,他临逝前的最后一首诗就题为《冬天》,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穆旦。今天我们将学习他上个世纪40年代的代表作——《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我们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比较的诗歌同样以冬为背景——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学生自读,比较两首诗。
  三、比较分析。
  1. 学生讨论、交流。
  2. 教师总结。
  (1)背景选择:艾诗选择“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为大背景,描写人民的悲惨命运。穆诗选取的是以“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为时空大背景,来抒发民族遭受苦难的痛苦之情。
  (2)意象选择:艾诗以北方和南方典型的人物活动为内容,
  描写了寒冷的雪,悲哀的风,漫长的夜,父老姐妹,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惨遭敌人的蹂躏……直接揭示痛苦的生活。穆诗从景物和人物两个角度,用了一连串的意象。景物方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