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阿房宫赋》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 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
3、 识记“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实词;了解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4、 谈“秦亡原因”对人生的启示
5、 背诵课文
二、 学习重点
1、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结构内容。
2、 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三、 学习难点
1、 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 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四、 学海导航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精美的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重点理解“体物”和“写志”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特别是层层深入的论证。在此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鉴于赋体本身的特点,学习本文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上半学期所学的贾谊的《过秦论》,也是一篇总结秦王朝覆灭原因的文章。学习中,可以比较两者在立论角度上的不同,进一步体会“赋”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五、 学习过程
(一) 作者、背景介绍(结合注释①)
杜牧,字    ,号     ,唐京兆万年人。出身于名门世族,26岁中进士,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起源于《楚辞》,定名于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至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 诠赋》)“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螭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持一定的诗意。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