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与韩愈对话
——《师说》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感知韩愈就“师”作如何“说”,把握作者基本观点;
2.体会作者如何“说”,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3.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常用实词;“也”“则”“于” 
 “乎”“所以”等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4.就“尊师”与“重道”形成个人解;
5、背诵课文。
二、学习 重点
1、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三、学习难点
1、 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2、 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四、学海导航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 、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
   初中学过韩愈的《马说》,是讲识别人才、爱护人才的,内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宣扬“尊师重教”,也以伯乐自许。学习中,可以回顾复习《马说》,增强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五、学习过程
(一)知其人、论其事(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  ,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二)扫清对话障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