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学案(语句衔接)<br>
[考点解析] <br>
语句衔接题属高考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内容,从知识上看,属于消极修辞;从能力层级上看,属较高层次的“应用”(D级)类。此类题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也是学生备考复习时的一个难点,做这类试题,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力求做到在思想内容方面事理通达,在表达形式方面文理顺畅。具体来讲,语意连贯、衔接紧凑的语句应做到:话题一致、事理相通、情景和谐、结构严密、音节和谐。 <br>
一、话题一致 <br>
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的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br>
[例题]填到横线与上下文衔接最佳的一项是 <br>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 ,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br>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了他 <br>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br>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 <br>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br>
[辨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做到语言连贯的重要因素。从给定的语境上看,这道题的陈述对象(主语)是“小明”,要找到衔接恰当的语句,必须把握这一特点。A、D两项是以妈妈为陈述对象的,与给定的语句衔接欠佳,先排掉。再比较B、C,C项后一分句“终于把他找到了”的陈述对象是“妈妈”;而B项有“但”,能连接上句构成语意本身存在的转折关系,这样全句的陈述对象是“小明”,是最佳的答案。 <br>
二、事理相通 <br>
用语要合乎逻辑才能保持连贯。事理不通,语言必然不通。前面说了两面,后面承接一面;或者反过来,前面说了一面,后面突然变成两面;前面从好处说,后面突然转到坏处说,或者反过来,前面从坏处说,后面突然转到从好处说;没有因果的说成因果,没有递进的说成递进,等等,都会使句间失去连贯。一般来讲,影响事理相通的因素有:概念不清、判断不当、前后矛盾、因果关系不当、多重否定不当、前后对应不当等。 <br>
[例题]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意吻合,衔接最好的一句是 <br>
对于爱好文科的考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