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10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汕头一中语文组  石佳燕
  授课时间:2013年4月22日 第六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虚实的内涵;初步体会证论文论点的真理性,论据的真实性,及论证的严密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观点,理解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理解虚和实的内涵和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学素养。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观点,通过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体会文章论据的权威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论据,特别是三段引文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播放《雀之灵》
  二、 分析文题,明确文章论述对象,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把握基本的论证思路。
  明确:文章的思路基本就是按照先提出观点认为中国艺术都是虚实的辩证统一,然后述及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等都由此特点,最后归到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精神显示虚灵的空间,点明虚实的辩证统一是一份宝贵的艺术遗产。
  三、研读文章主体,以引用的三段道理论据为纲,理解文章是如何组织论据来证明观点的,归纳阅读的方法。
  1、引文一:
  先秦哲学家荀子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意义: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作用:引出文章中心论点。
  2、引文二:赵执信《谈龙录》
  讨论:洪昇、王渔洋 、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洪昉思求全不求粹
  王渔洋求粹不求全
  赵执信主张既粹又全,以粹概全。
  作用:承上证明全粹虚实关系,启下绘画虚实结合
  3、引文三:笪重光《画筌》
  观点:虚实相生,无画(景)处皆成妙景
  作用:进一步印证了作者在绘画布景上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并借此来论证戏剧舞台布景中的虚实结合。
  播放《桃花过渡》,体会戏剧中的虚实相生。
  四、通过引文及文中所举的实例,理解绘画戏剧中虚实的内涵
  实——程式手法、舞蹈行动,绘画中的人、物、景
  虚——舞台留出的空白的布景,观众能通过逼真的动作而想象出来的部分,欣赏者能通过逼真的描绘想象到的部分。
  五、思考探究:在前12段,文中已经把戏剧和绘画的虚实关系基本论述清楚了,课文为什么在文章的13段,作者又举了戏剧里趟马的例子?
  六、归纳总结文章结构及论证特点
  七、总结阅读证论文的方法。
  1、析题,明确论述对象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3、理清材料和观点的关系,重点分析观点和材料相结合的句子(特别注意那些出现“也”、“正是”,“就是”,“而”,“但是”等关联词的句子),这也往往是论述文阅读命题的重点。
  八、拓展迁移
  运用今天所学方法阅读课文第十课《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体会西方作者和中国作者在写作上的不同风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