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80个字。
拿起理性的解剖刀
——议论文写作中事实论据的分析
【分析片段】
习作一(片段)
穿一双合脚的皮鞋而不是双合脚的拖鞋是对别人的尊重。有一次,周总理病了,脚水肿得很厉害(幸好跟象腿比还有段距离),突然来了位不速之客——一个外国官员专程来探望他。他先是感到意外,接着就感到犯难了。他不自觉地低头往下看,看着自己那双人字拖,又看了看自己几乎动弹不得的脚趾——然后出了神了。他想:总不能穿着一双拖鞋去见外国官员。于是他叫了他的秘书准备了他平时穿的“老西”合买一双特大的皮鞋。结果接见的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打扮也是一种尊重》)
习作二(片段)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思考:以上两个片段在论据的使用上存在什么问题?
【问题归纳】
使用事实论据的常见问题
一、 叙事过详,文体不明
二、 事例堆砌,缺少分析
犯了“例而不议”的毛病。由于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未融在一起,所以没有说服力。这也是我们同学现在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不重视对论据的分析。
【解析训练】
叙述事实论据应简洁
①根据观点需要取舍材料
②变具体叙述描写为概括叙述
在一次接见国外来访官员时,周恩来总理双脚严重水肿;但为了表示对外国朋友的尊重,他硬是忍着疼痛穿上了代表礼仪却又扎脚的硬皮鞋。
事例之后要有分析
教师(出示投影):请同学们看一段范文。
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教师范读分析:
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段文字是如何对论据进行分析的?
明确: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从假设的角度对论据进行了分析。假设他没有立志会怎样。
假设分析法:(出示投影)教师出示定义: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