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小题,约10610字。

  高三自评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
  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
  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
  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的(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个月只有5天没有雾霾,这种“不幸”天气,是任何优美的文字都无法将其     成“优良”天气的。
  ②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华裔导演李安,     启动了下一步作品的拍摄计划,不过他的新项目是电视剧《暴君》。
  ③据来自中国地震局的消息,     21日22时,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共记录到余震1756次。
  A.掩饰   日前   截止              B.粉饰   日前   截至
  C.粉饰   目前   截至              D.掩饰   目前   截止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龙应台的《目送》,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
  共 行,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B.将来微信是否会转向收费模式;对于不收费的用户,其使用体验质量是否会下降?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广大微信用户所关心的。
  C.“我懂了,你说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妞子说,“妈妈,我觉得一个人主动
  照镜子,肯定比镜子提醒他更为有效。”
  D.城管形象被异化,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情绪:群众担心城管不正当执法可能导致“下
  一个就是我”的误伤,这一点令人十分担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201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与会代表提交的每一个不容置喙的议题背后,都
  有一个甚至多个重量级与会嘉宾的身影。
  B.中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150多万人,但只有1万人能等到供体,绝大部分患者
  只能处于等待中,这反映出器官捐献领域的现实乏善可陈。
  C.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原型之一,赵氏孤儿的故事既是在中国历史记载的重大事件,也
  是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其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悲剧因素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D.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邀请朋友们一块赏月,谁知等我动情地描述完想象中的美景,村
  子里的人却出其不意地说:我们这儿有大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部分专家认为H7N9病毒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经由鸟类在自然迁徙过程中,和中国长三
  角地区的鸭群、鸡群自身带有的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配造成的。
  B.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以后,将抓紧调整修改完善食品安全法,健全法律体系,
  加大打击力度,给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C.自我表扬、回避采访、回避问题……近日,苹果公司被曝在中国市场售后服务实行
  “双重标准”,引发了广泛质疑和巨大失望。
  D.农民进城,若只是简单换个户口本,而土地制度、财税体制、保障住房制度和住房制
  度跟不上,是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转基因争论:对公共理性的挑战
  易  知
  有关转基因的争论在民间已经空前激烈,只是在主流舆论里还较为鲜见。转基因是一个超级问题,包含了复杂性的所有要素:庞大的相关者人群,难以达成共识的专家判断,不可通约的价值权衡,各有打算的利益集团,情况各异的国际背景。谈及转基因话题,同行分野、兄弟反目的事处处皆是,科学家在讲坛上为转基因辩护,草根在地铁人群里散发反转基因传单。如果长期对这一潜藏着的社会分歧视而不见的话,不管转基因是否真的有风险,这
  一状况本身就已构成社会的风险了。
  但是转基因的超级性更在于它是个即刻性问题。操心环境的人,难道不希望减少农药的使用吗?对国际阴谋保持警惕的人,难道不担心国家粮食安全吗?另外,生产转基因种子的人,真有把握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吗?批准转基因作物推广的人,真能确认这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吗?转基因问题是不能将其简单化、但又须即刻做出选择的。有社会分歧很正
  常,但如何在意见分歧的状况下达成起码共识,也对社会的公共理性构成了挑战。
  公共理性需要公民间的审慎对话,这首先要求对对方的观点抱有同情的理解。猜疑、轻信、夸大其词、选择性出示证据这些非理性陋习,无助于对话的良性开展。如果拒绝倾听别人的理由,都抱着一付“不按照自己的观点来就会有民族危亡”的姿态,那样只能把我们全都逼上悬崖。其次,这还要求我们从共同认可的最基本的原则与常识出发。睥睨一切的科学主义、不顾现实的自然崇拜、傲慢自大的精英意识,这些作为个人信念或心理倾向,可以相互容忍,但对公共问题的讨论,还要回到问题是什么、有无替代方案、有哪些支持或反驳的
  证据等基本层面的事情上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