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4.故事三则
武昌文华中学 李雪梅
【教学构想】
本文的三则故事较其他几篇文言文而言,较为简单。八年级的学生字面解读基本没有问题,通过自学,可以比较准确的翻译。故事虽短小,却生动形象,含义隽永。三则故事均描写了古人的“不取”,表达了古人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尊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应该说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在于:一、对故事寓意的探讨、理解。二、联系生活,品味寓意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对于故事寓意的体会,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比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而这也恰恰是文章的一大特点。
《人有其宝》的特色在于叙事的取舍。故事抓住了“得玉”“献”“弗受”几个词语就将事件叙述得明明白白;对人物的刻画则是通过对其语言的描写来展现了其风采。对子罕高尚人格的把握注意抓住“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一句中“宝”字,加以体会。
《嗟来之食》的特色在于细节的刻画。对饥者的衣着、神情、语言的刻画使其跃然纸上,硬朗坚毅。而“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这一名言则流传至今。
《许仲平义不苟取》的特色在于动词的精当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一句中,对“主”的理解是一突破口。
子罕“以不贪为宝”是“不取”非分之物,饥者“不食嗟来之食”是“不取”施舍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是“不取”不义之财。
体会了寓意,能否联系现实生活,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我觉得这是一大难点。而单纯的说教,对于目前的学生,效果甚微。所以,我考虑从一则较有教育意义的新闻入手,并使其贯穿始终,使故事的讲述过程符合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同时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主题的正面或反面的材料,并运用这些材料进行演讲,自己感动自己。而这些环节的设计,又培养了学生有意识的运用材料进行说理,可谓一举两得。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对社会充满好奇,而一些“拜金主义”“重利轻义”的思想又给孩子们一些冲击,让他们感到迷茫。我想,通过这三则故事的学习,能让他们从心灵上受到一次洗礼,为古人的尊严、气节和情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流利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诸、丧、食、袂、辑、啖、危坐”
2. 品味准确传神简洁的语言,了解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3. 理解故事寓意,学习古人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对故事寓意的探讨、理解。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品味寓意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课前准备〕
1.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句做上记号。
2. 收集资料:收集其他相关主题的故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