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一)第22课 阿房宫赋——杜牧(音频)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赋这一文体的有关知识,并通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
  2.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掌握下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爱、取、族、焉、而、夫。

二、相关知识
  1.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晚唐著名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著名宰相和史学家杜佑之孙,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考中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也曾作过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杜牧虽年轻时即有抱负,但因性情耿直而在仕途颇不得意,晚年逐渐保守消极。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故号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时代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杜牧写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的。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唐敬宗李湛即位后,更是荒淫无度,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这样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深了社会危机,杜牧正是要借《阿房宫赋》来讽谏唐统治者要以秦为戒,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正像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3.题目解说
  ①阿房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嫌都城咸阳人多,先王留下的宫殿太窄,就在渭南大兴土木,营建新宫。为此,秦始皇曾征集劳力七十余万,开采大批石料。砍伐楚、蜀大批木材。工程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至秦灭亡时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当时人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就称其为“阿房宫”。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秦亡后,项羽进入咸阳,焚烧秦国宫殿,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
  ②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字句整齐,声调和谐,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也就是描写事物浓墨重彩,极尽辅陈夸张之能事,并往往于结尾处发些议论,以寄讽喻之意。它是介于诗和散文间的一种文章体裁,是《诗经》《楚辞》的发展和变体。最早始于诸子散文(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中,称“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至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称“辞赋”;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魏晋以后,日益趋向骈文,称“骈赋”;唐代又转入律体,称“律赋”;至晚唐时,又逐渐散文化,称“文赋”(或散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赋的作用是:“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班固),也就是说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事的。
  由于“赋”这种文体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今人往往以之表示一种文章风格。如《茶花赋》《秋色赋》《云赋》《雄关赋》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