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2013届高三第十四次调考语文试题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99 KB
评级:
时间:
2013/5/23 21:23:24
下载:
本月:1 总计:25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共18题,约13000字。
郑州市第四中学2013届高三第十四次调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
3.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客观题按题号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朗诵的还原
语文界的前辈徐世荣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朗读是把写作语言还原,变为口语的有声语言,补上书面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使语言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还原”,就是朗诵的实质。
“还原”是一种变化,要把无声的书面语——一个个的方块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而且还要“补上”书面语所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要把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跳跃”起来,变成更能“表情达意”的另一种形式。
“还原”,就是还原到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里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文字更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语言和文字一旦离开了作者的思想(包括感情),无非是一种声音和符号,有什么价值呢?可见,掌握住文本作者融注到作品中去的思想感情,是“还原”的前提,是朗诵活动的第一步,必不可少的一步。
文本作者之所以要写出作品,总是因为他有观点、看法要阐明,有感情、胸怀要抒发,而要掌握这些,就必须对文本、对作品进入深入的理解、剖析与领悟,舍此没有第二条路。
要知人论世,真正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为此,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的背景,尤其是创作这篇作品的具体动机,是不能不掌握的。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不少年轻人都喜欢朗诵这首诗,可是往往没弄明白诗是谁写给谁的以及为什么要写。这是“木棉”写给“橡树”的,为的是表白她的恋爱观:双方必须平等、自尊,还应有共同的追求,并能甘苦共尝。而诗中涉及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甚至日光、春雨,尽管都是些美丽可爱的形象,却是与木棉相对比而存在的“畸形爱情”的象征。倘若这根本的好恶褒贬都搞错了,怎么能“还原”到作者的内心去呢?
要体会、共鸣,从内心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为此要深入开掘,要将心比心,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摸清作者的情感脉搏。
那么,只要真正掌握了文本的“情”和“意”,就能保证顺利完成“还原”的过程吗?当然不是。这就要说到朗诵,也就是口语表达的技巧。同任何事物一样,朗诵也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情”和“意”是它的内容,任何“表达”出来却要借助恰当的形式,这就是口语表达的技巧,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朗诵的技巧”。
口语表达的技巧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涉及文本的字、词、句、篇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朗诵诗一种“还原”,同时又是一种“再创作”“二度创作”。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是前提和基础,运用适当的口语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则是关键和保证。不学习并掌握技巧,固然无法再现文本的神韵;以为有一定技巧的武装了,便不再认真阅读文本,深刻领会底蕴,想当然地随意凭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去追求“艺术效果”,结果就会脱离了文本的精神,甚至适得其反。 (选自2011年12月18日《文汇报》 ,有删节)
1.下列关于“朗诵的还原”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朗诵的还原,就是朗诵者把一堆无价值的语言和文字通过朗诵来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B.朗诵的还原,还要知人论世,朗读时要真正把握好作者体现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等情感。
C.朗诵的还原,就是在朗诵的过程中使无声的书面语变成能显示出文本生命的有声的口头语。
D.朗诵的还原,还须借助朗诵的技巧,否则无法把握文本精神,再现文本神韵。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真正了解文本作者的观点、胸怀,就必须对文本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剖析和领悟。
B.朗诵者通过朗诵的形式把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头语,一般都能让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
C.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是导致一些年轻人无法“还原”《致橡树》这首诗的根本原因。
D.学习并掌握口语表达的技巧,认真领会文本底蕴,是朗诵时“还原”文本的重要保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朗诵的实质就是朗诵者借助一定的技巧把无声的书面语变成富有生命力的口头语。
B.作者批评了一些作者缺乏真情实感,写出的文本只是一堆无价值的声音和符号。
C.朗诵者只要真正掌握了文本的“情”和“意”,就能保证“还原”过程的顺利进行。
D.作者认为朗诵是一种“再创作”“二度创作”,是指朗诵者可以根据朗诵的需要改编文本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人教课标..
河南省淮滨一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5月阶段性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人..
河南省驻马店二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八年级语文试..
河南省驻马店二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七年级语文试..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联考2012-2013学年高一第五次考试语文试卷 人教..
河南省开封市2013届高三第四次(5月)模拟语文试题 人教课标版
河南省郑州市2013年九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 人教版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12-2013学年度九年级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灵宝市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
河南省济源市2012-201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语文 人教课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