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3810字。

  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南侨中学高三语文五月冲刺卷
  南侨中学 庄静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进不入以离尤兮,                         。(屈原《离骚》)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6)                         ,色愈恭,礼愈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答案】1、(1)退将复修吾初服;(2)艰难苦恨繁霜鬓;(3)赢得仓皇北顾;(4)枯藤老树昏鸦(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或遇其叱咄。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译文】前(些时日)有辱(您)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有自己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人开导以求更进一步的内容,这是好学自谦的话啊!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想凭借名誉来提高地位,凭借外力来求得进升的人,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给我恩惠来问我,好像有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才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②,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几年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比不上,然而大概道理懂得多的人,文章自然不难达到高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懂得不够多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可是越发达不到效果。这就是您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