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90字。

  《高考复习——对联》教学案例
  凌海二高中 赵文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对联相关知识,并学习拟写对联;
  过程与方法: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对联的兴趣,备战高考。
  重点:通过训练了解题型,探究备考对策。
  难点:掌握对联基本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1、故事一:引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2、故事二:介绍“囍”字的来历。
  3、故事三:引出新课对联。
  三、研习新课:
  1、介绍对联:
  (一)对联的概念: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2、解读高考:
  (1)新课标规定:高中学生能在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2)《考试说明》中虽然没有对“对联”这一考点的直接、详细的要求,但有对修辞、句式选择的要求,而对联的拟写、选用,既可以考查修辞,又可以考查句式。所以,2004年以来,对联常常在“仿用句式”或“修辞方法”的考查中出现,成为颇受命题者青睐的语言运用的考查形式。
  (3)历年高考出题情况分析。
  (4)2011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3、实战演练:见学案。
  4、模拟考场:见学案。
  四、巩固练习:见学案。
  五、本课小结:知识体系填空(见学案)。
  六、布置作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