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00字。

  具体而微  深入挖掘
  ——例谈供料议论文立意运思的聚焦策略
  以下是2013年福建省福州市5月份高三毕业班质检的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有个小男孩生日时收到一样礼物——一面小鼓。他很喜欢,每天不停地敲打着,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一段时间后,大人们都非常气愤地对他说:“不要再敲了,我们受不了了!”然而他不仅不听,反而越来越有干劲,每天敲鼓的声音更大了。一天,邻居中的一个叔叔找到小男孩,轻声对他说:“你这么喜欢这个鼓,难道不想看看鼓里面到底有什么吗?何不打开来看看?”从此,邻居们再也听不到吵闹的鼓声了。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考材料作文材料自身应当具有较大的思维弹性空间,能满足各种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的自主阐释,即所谓“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骊珠”,这样的试题在评价上才更有区分度。材料中应最大限度地消除命题者有意或无意的主观思想与情感的倾向性,力避代考生立意的嫌疑。这也是确保考生得以自主阐释与立意的前提。从上述意义讲,这道作文试题的材料选择还是基本对位的。但在作文阅卷过程中,却发现有相当多的考生对于材料的挖掘流于浅层次和单向性。
  如何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是供料作文写作成功的关键。
  本道试题所给的材料是一个小故事。它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这些是作文立意的起点。从不同角度看,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启迪。
  从小男孩的角度看,他很喜欢这份生日礼物,“每天不停地敲打”,这是童心、稚趣的体现;但他这么每天不停地敲打,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引起了众愤;但他不仅不听,反而越干越起劲,每天敲鼓声更大了;这暴露了小孩“无知”的“顽劣”的一面——他不懂得自己这么做影响到大家的休息,他没有考虑到别人的需要,这是缺乏尊重他人之心的体现。学会尊重,这是人生必修课,应该从小注意培养。
  从大人们的角度看,他们对小男孩的“吵闹”采用的是气愤的指责的方式,但这样的劝阻失效了。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话题,对于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毛病、缺点的纠正,能否采用这种简单的生硬的乃至有些粗暴的方式呢?能否少一些“不要”“禁止”之类的简单否定式的专制化命令,而多一些“应当”“最好”等之类的善意的人性化的导引呢!
  从邻居中的一个叔叔的角度看,他的轻声点拨,最终让吵闹声停止了。由此,我们也可引发讨论。这个邻家叔叔让小男孩停止了“吵闹的鼓声”的方法,是正确的吗?是妥当的吗?从肯定的角度看,他善于抓住小男孩的好奇心,诱导他破鼓消声,这比其他人的愤怒指责的粗暴要“奏效”得多,看来,有时 “和风细雨”的引导、点拨要比“暴风骤雨”的斥责、叫骂要管用得多。从否定的角度看,邻家叔叔的“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