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50字。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    刘小忠
  2010年高考共有9套试卷直接对文言虚词进行了设题考查,而在这9套试卷中,共考查了考纲规定的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中的15个:之(6次),以(5次),而(5次),于(4次),其(3次),为(2次),且(2次),乃(1次),因(1次),所(1次),焉(1次),者(1次),也(1次),乎(1次),则(1次)。并且都选用了教材中的文言词句与新选阅读材料中的语句比较进行考查,同时,淡化词义的确定而强调用法的区别。有的文言虚词这种意义和用法与另一种意义和用法差别细微,较难辨别,如果不仔细推敲,就会出现判断失误。下面举例说明。
  (一)以(因为)——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
  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介词
  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
  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辨析方法】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