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0500字。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80后”的概念发端于大众传媒,其最初的代表人物是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之类的新锐作家。正是这些上世纪80年代生人的作品如《三重门》《北京娃娃》《梦城》《樱桃之远》等,以动辄几十万册的发行量,形成了偶像化的市场造势,由“80后作家群”演变而来的“80后”的概念便呼之而出。
  从字面上看,以一个出生年代来构造一代人群似乎是成立的。从学术上看,却显得浮泛,且表述也不严谨和纯粹。尽管如此,我仍要在此表明,“80后”的概念在这个时候产生,在这个时候流行,不是偶然的一次思想碰撞,而是有其关涉社会变迁的背景和意义。
  众所周知,1970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M米德出版了《文化与承诺——论70年代各代人之间的新关系》一书,首次对“代沟”理论作了经典而系统的分析,引起了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应该承认,中国学者对M米德论述引用得很多,运用得很纯熟,但遗憾的是,大家对M米德“代沟”理论更为关键、更为本质的部分很少关注——那就是真正具有典型意义的“代沟”,必然是经历了一场社会的“折断”,它应该包括战争、革命、政治事变、宗教改革、地震、瘟疫,以及科技革命等等。于是,经历过这场“折断”的一代人与没有经历过这场“折断”的一代人,便产生了“代沟”。
  如此引申和推论,我们认为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文化大革命”,便是导致当代中国十分典型地出现“代沟”现象的根本原因。试想,“80后”父辈的一代与共和国同岁;“80后”一代与改革开放同岁,中间相隔的不正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吗?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代际差异的“发生源”与“表现流”之间存在着20年左右的时空距离。所以,发生在西方社会的“代沟”,其源头在上世纪60年代,其显现则在上世纪80年代(放射至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是因为一代人完成了从婴儿→少年→青年的成长,不仅体格发育了,知识丰富了,自我意识也成熟了。于是,对人生、对社会便产生独立的见解,便会向父辈争取对话的权利,并需要通过种种渠道极其鲜明地表达出来。
  另外,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以后,各方面的机制因素、利益因素和关系因素通过调整、磨合,形成了新的结构和新的运作,就会有许多新的观念、新的规范、新的行为需要获得标树和伸展。正是立足在这个角度,可以认定在社会关系的领域里产生“80后”的概念,是正常而合理的,其学术背景就是“代际差异”的理论。  
  至于当下传媒中频频出现“70后”、“90后”,甚至还有“60后”、“85后”等等说法,似乎十年就可划分出一代人群,是一种模仿性的“泛化”倾向,在学理上是不严肃的,也是不能成立的。
  1.下列与“代沟”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文化人类学家M米德出版著作,首次对“代沟”理论作了经典而系统的分析,引起了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B具有典型意义的“代沟”,必然是经历了一场社会的“折断”,经历过这场“折断”与没有经历过这场“折断”的两代人,便产生了“代沟”。
  C当一代人完成了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体格发育了,知识丰富了,自我意识也成熟了以后,从父辈那里争取不到权利时,代沟也就产生了。
  D代际差异理论支持了”80后”这一概念的成立,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形成“80后”与父辈之间的“代际差异”——代沟的根本原因。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M米德关于代沟理论的本质中引申和推论出的一项是(  )
  A“80后”父辈的一代与共和国同岁,“80后”一代与改革开放同岁,中间隔着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社会的“折断”。
  B源头在上世纪60年代,显现在80年代的当代中国的“代沟”,符合代际差异“发生源”与“表现流”之间存在20年左右时空距离这一特点。
  C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以后,许多新的观念、规范、行为需要获得标树和伸展,于是正常而合理地产生社会关系领域里”80”后这一概念。
  D当下传媒中频频出现“70后”“90后”,甚至还有“60后”“85后”等等说法,是一种模仿性泛化倾向,是不严肃的,也是不成立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80后”这一概念呼之而出,与以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之类的新锐作家为代表人物的“80后作家群”的出现密不可分。
  B“80后”的概念,从学术上看之所以显得浮泛,且表述也不严谨和纯粹,是因为以一个出生年代来构造一代人群是缺乏理论依据的。
  C立足于“代际差异”理论的学术背景这个角度看问题,可以认定在社会关系的领域里产生“80后”的概念,就是正常而合理的。
  D包括战争、革命、政治事变、宗教变革、地震、瘟疫,以及科技革命等所谓社会的“折断”,是M米德“代沟”理论关键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康王(赵构)至相,飞因刘浩见,补承信郎。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从浩解东京围,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卒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  
  康王即位,飞上书数千言,欲复中原。书闻,以越职夺官归。诣河北招讨使张所,所待以国士,借补修武郎,充中军统领。命从王彦渡河,至新乡,金兵盛,彦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食尽,走彦壁乞粮,彦不许。飞自知与彦有隙,复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 
  泽卒,杜充代之,飞居故职。杜充将还建康,飞曰:“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充不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