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970个字。
《春》相关资料
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还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诗言志辨》等。
二、写作背景: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在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中,即选录了《春》这篇散文。这大约是目前所见到的《春》的最早出处。朱自清1928年曾在《那里走》一文中表示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在那一时期前后的其他作品中,也确是反映了这种消极思想倾向。但《春》这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进取的。
三、文学常识:
比喻。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打比方,使人明白。它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和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和道理。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像……似的(──样)”,“好像”,“好比”,“如”,“宛如”,“仿佛”,“好似”等等(注意:“像”不能写成“象”);暗喻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为”,“成了”,“等于”等等;借喻是直接说出喻体,不用比喻词,也不说出本体的比喻方式(它可以加上本体和比喻词还原成明喻)。
判定比喻句通常用三条方法:
①本体与喻体是异类事物;
②本体和喻体性质相同;
③比喻词一般是动词(有时也可以是介词)。
回答比喻的作用时,通常采用“……鲜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特征”这样的形式。
《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课文,了解本文严谨精美的构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词语及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大好时光的思想感情,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及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对写景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细致观察、描写在写作中的运用,文章最后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设境切入:
(设计一)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韦应物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文章展现在我们跟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设计二)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今天,我们就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起欣赏美丽的春。
(设计三)不管时光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转,风云如何变幻。有这样一篇文章,它总是不知不觉地走进我们心底,牵动着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情愫,引导着我们走向充满希冀的明天。是怎样的文章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春》,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的美丽吧!
二、读中理解:
1.学生情景朗读。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配以音乐《秋日私语》)
2.课文围绕“春”字,写了哪些内容,请列出阅读提纲。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