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7黄生借书说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联系实际,获得启示。
2.体会对比说理的好处及作用。
3.了解不同文言句式的语气。
4.会诵读文言文。
[教学重点]
读通全文,在理解难句的同时,领会作者独到的见解。
[教学难点]
对比说理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1.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注释、提示、工具书等有关辅助性资料来自主解读课文,初步疏通文字,了解大意。
2.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研读课文,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3.要求学生联系名人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曾经借过别人的书吗?你是如何对待这些书的?
二、走近袁枚,了解袁枚。
首先呈现学生所搜集的有关资料,然后教师再补充、归纳(有的资料学生搜集到了而教师却没有)。整理为:
①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乾隆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沐阳知县。袁枚由于为人正直,厌恶官场倾轧,40岁时便辞官不做,定居江宁(今南京市),住小仓山下,建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安于闲情逸致的生活中。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沐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的声誉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随园诗话》是他的代表作,有独特的文学见解。他提出“性灵说”,对儒家诗教提出异议。部分诗篇对汉儒和程朱理学发难,并宣称“《六经》尽糟粕”。他主张直抒胸臆,词贵自然,反对泥古不化,强调自创精神,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②本文是黄生向作者借书,作者在借书给他的同时,附上这篇短文,告诉他借书读的好处。勉励他努力为自身创造学习条件,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作者苦口婆心,把劝学之情寓于叙事、说理之中,每句话亲切而温暖,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鼓励。
三、初读文本
学情估计:a.通过查字典,学生基本上(除了特差生)能够自主朗读课文。b.运用工具书和注解,学生能够翻译部分的句子。c.能够找出文章的关键句。d.能够有着比较简单的理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