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50个字。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论述类文本的的阅读品质,引导学生捕捉信息点,合理筛选相关句子,培养学生阅读过程的敏感意识以及准确地提炼文本主旨的能力。通过练习训练强化审题意识,文本意识,规范答题语言,减少答题过程的随意性。
教学设计:
1、首先通过论述类文本的专题考试,摸清学生的问题所在,针对问题组织教学。
2、通过教师的示范阅读,指导学习者掌握阅读文本的基本方法。
3、当堂检验教学效果。
4、当堂练习,巩固提高学习现代文阅读文本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1、 教师示范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强化阅读的同时要有思考,及时概括段意。
2、 学生在老师的示范阅读后完成文本后的试题。
3、 对照学生在专题考试中的答案以检测学习效果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4、 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个文本,并完成文本后试题并对照《五•三》中的作业。
5、 课堂小结。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课讲义
不可无“我”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提出问题:①②艺术活动中的“我”、“非我”的含义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如何实现化“我”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读者注:创作的目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在创作活动中,为什么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他扔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分析问题一:③④⑤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非我”、“我”的辩证关系:先化为“非我”,在“非我”之中表现“我”,即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读者注:“非我”的过程)。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适当可举傅雷的例子)
分析问题二:⑥艺术欣赏活动中的“非我”、“我”的辩证关系:先走进去,同时,在欣赏中要有自己的态度和个性。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