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70字。
《劝学》教案及评点
【教学目标】
1.梳理并掌握本课典型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
2.疏通文意,明确本课中心论点;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所持态度等的论述;学习和借鉴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深入了解荀子及其思想,学习和体味先哲智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和把握人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梳理和学习本文的文言现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联系,并学以致用。
3.结合时代要求,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形成知识的迁移。
2.理解本文的论证方式及设喻形式,并能将其运用到写作实践之中。
3.深刻体会本文的主题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导学法展开教学,并恰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教学思路】
第一环节:走进文本
1.新课导入。
2.教师范读;学生朗诵课文,教师指导、点拨、解疑。
(1)诵读并理解、翻译第一段。
①导学:为什么学习不能够停止?作为文章的开头,这句话体现了荀子怎样的写作意图?对下文的展开又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性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既不可能去除,也不可能生而自善。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如果“从人之性”,放纵这一自然人性不去管它,只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很难产生善的结果。因而荀子以“性恶论”为哲学出发点,认为教育、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人的德行,让人“知”明而“行”无过,而且可以善于利用外物,提升自己的能力。
从君子的角度出发,提出学习不能够停止的中心论点,既说明学习意义重大,学习应伴随人的一生,又强调学习重在一个“积”字,要不断地学习,不能停止学习。
这句话是本文的论证中心,为下文逻辑推理的展开提供了中心论点。
②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2)梳理、背诵第二自然段。
①导学:为了让说理变得生动、易于接受,荀子采用了一组比喻来论证,请大家思考:有几个比喻?
明确:共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
②导学:这五个比喻和“学习”有何关联呢?又是如何归结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
明确: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即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