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0道题,约8700个字。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基础•阅读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xǐnɡ)晦(huì)暗嗔(zhēn)视砭(biān)骨
B.逞(chénɡ)能娴(xián)熟脑髓(suí)吞噬(shì)
C.羁(jī)绊冗(rǒnɡ)长横亘(ɡèn)虐(nüè)待
D.伫(chù)立悲怆(chuànɡ)对峙(zhì)无垠(yínɡ)
2.下列各组词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声鼎沸来势汹汹妇孺皆知眼花瞭乱
B.迫不急待锲而不舍迥乎不同孜孜不倦
C.参差不齐尽态极妍毛骨耸然忧心冲冲
D.气冲斗牛慷慨淋漓面面相觑略胜一筹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它们所以不被人知,仅仅是因为它们处在人迹罕至、交通阻隔的地方。
B.芦山地震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令人叹为观止。
C.在我自己的思想上也正感受着一种进退维谷的苦闷。
D.由于它的内容太卓越了,朴拙的形式并不造成不良影响;相反的,却使它们相得益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是否重视课内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B.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C.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能力。
5.下列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布尔的《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C.《繁星》和《春水》都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拜伦《飞鸟集》的影响下写的,其主要内容为:母爱、童真、自然。
D.《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两千多年来以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则双赢,争则俱败”,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选自2005年6月号《世界博览》,有删改)
6.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对什么是“生物共生”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共生是生物间为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提供它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的生存形态。
B. 生物共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合则双赢,争则俱败”。
C. 生物共生是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共同生活的一种自然现象。
D. 生物共生是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高等植物与真菌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
B. 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一词表述十分恰当,符合说明文语言“科学性”的要求。
C.人类的生存如同生物进化一样,不会只是单一的形式,我们应努力寻求合作共生。
D.共生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不一定完全服从这一规律,也可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