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金 镭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促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健词:新课标;课堂教学;生成点
以前,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
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成的课堂。那么,这样的课堂如何生成呢?她的“生成点”又在哪?
一、点在“质疑”
语文课堂要抓住“质疑”点。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疑”字:学生边读边生疑,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有机的、适时地设疑,不失分寸地答疑、解疑,更要组织学生探究释疑。因为精巧地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帮学生快捷地理解教材,让学生从疑团顿生到恍然大悟来个质的飞跃,才是更密切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达到“物我回响”的境地,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在教学《项链》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玛蒂尔德做法真的可行吗?一夜风光,换来十年艰辛值得吗?假如当初她知道项链是假的,她还会借吗?知道真相后她会怎样?我想这些问题肯定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教学就会很好地生成。
当然,学生的问题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有课堂教学切入妥否之别,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会失之交臂。
二、点在“对话”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对话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主要的是使其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 “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对话式”阅读教学又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是课堂教学生成的点所在。
教师首先要善于设置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