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0870字。

  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     《陈涉世家》
  2、学而时习之          时:按时。       《〈论语〉八则》
  3、石青糁之            石青:用石青。    《核舟记》
  4、空谷传响            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三峡》
  5、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小石潭记》
  6、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小石潭记》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            山: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              东:向东。           《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愚公移山》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用船。      《黔之驴》
  14、四面竹树环合          环:像环一样。 《小石潭记》
  15、手自笔录     手:亲手。 笔:用笔。 《送东阳马生序》
  16、孔子东游              东:往东方。 《两小儿辩日》
  17、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狼》
  18、复前行                  前:向前。      《桃花源记》
  (二)名词作动词
  1、歌以咏志            歌:写诗歌。               《观沧海》
  2、妇抚儿乳            乳:喂奶。           《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口技》
  4、会宾客大宴          宴:举行宴会。       《口技》
  5、有仙则名       
  文言文专题复习——多义词(136个)
  A
  1、安:①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
  ②安生,养身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
  ③安全,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④哪里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B
  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3、悲:①悲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②哀怜,同情(余悲之《捕蛇者说》 )
  4、备:①详尽,完备。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
  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
  ③准备。 (有奇字素无备者《活板》 )
  5、比:①及,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
  ②靠近,挨着(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③比较,比起(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
  6、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
  文言文专题复习——翻译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译为:“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2.关于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特别是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
  二、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
  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文言文专题复习——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例如: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江”、“河”在古文中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比过去词义扩大了。
  2.词义缩小。
  例如: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例③中“妻子”,指老婆和孩子;今仅指老婆。例④中“亲戚”,兼指同姓家族(血缘关系)、异性亲属(婚姻关系);今专指族外亲属。二者词义都缩小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