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300字。
高考语文冲刺阶段复习建议
指导思想:减少盲目性,突出实效性;屏弃定局论,强调有所为。不将时间全花在练习与讲评上,力争有所突破。建议如下:
一、 回归课本。
1、 读课本附录。如各册《词语表》、《异读字审音表》(二册)、《标点符号用法》(三册)、
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一览表”(四册)等。
2、 背名句名篇。主要是大纲规定的10篇文言文、30首古诗词。并注意:背名句名篇
要缩小范围,要注意名段。圈点重点语段,记住语言环境,以利学生记忆。
3、记文学常识。重点是中国古代作家作品。要记得住,写得出。
二、 注意规范操作。
重点是答题规范:
1、 审题规范:明确要求,慢审快答。
2、 表达规范:问什么,答什么,有些题干要求,同时又是相关提示。
3、 书写规范。
三、 总结技巧规律。
1、 注意知识迁移,恰当联系比较。
2、 弄清题干要点(知识、术语)。如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手法等。
3、 理清答题思路。①字数限制或空白限定;②赋分与答题点;③文体特征与要求等。
四、 练习新的题型。
主要是试卷中通常为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述题。对那些体现“新课标”精神,主体性突出、实用性高、应用性强的典范题目,要让学生练一练,并帮助学生在得体、符合要求上下夫。
五、 准备素材范文。
考前训练一周一作不能少,要做到熟能生巧。重在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素材的来源,甚至直接提供一些素材给学生;还可提供一些不同体裁的例文给学生,以资借鉴。
以上建议,各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明确的到课时的最后阶段复习计划,真正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好的效果。
附录
一、古诗文默写
(一)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1、《季氏将伐颛臾》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贾谊《过秦论》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王羲之《兰亭集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阔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7、《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
8.王勃《滕王阁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9、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0.杜牧《阿房宫赋》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苏洵《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