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全文约2500字)
   强化新教材的整体阅读教学法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潘珍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结构体系上,破除了以文体为中心的教材编写模式,不再按照文体组织单元,而是按照专题组织单元。课文尽量做到以类相从,同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之间,尽可能有某种联系。在内容组织上,基本篇目变“预习提示”为“学习重点”,自读课文的“自读提示”未变。老教材的“预习提示”从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提示,剥夺了学生思考整篇文章的权利;而新教材的“学习重点”仅提出本文的学习要
求,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摆脱了对“提示”的依赖;也便于教师进行整体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我在教授高一新教材新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新老教材的这一区别运用整体阅读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整体阅读”包括整体——局部——整体等阅读阶段,是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要能初步概括其主旨,体味其感情基调,辨识其写作思路,归纳其写作特点,从而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我运用整体阅读教学法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整体把握、了解大意
  我在执教每一单元时,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单元重点,然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起初学生的阅读速度很慢,即使花了很长时间读了一遍两遍仍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或是在阅读中被一些词、句难住后而读不下去。对此,我们教师不要焦急,要耐心地逐步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从知觉经验心理因素上讲:感觉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知觉并不是先感觉到各种成分然后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这就启迪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材料的整体性特征,要求学生快速通读全文,大体弄懂,不要在个别词句上过多纠缠。“大体”指的是粗略把握作者的主要思路,结构形式特点,阐述的主要问题或观点。这样,就抓住了文章的主体,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只有统观全局,才能及时切入文章主旨,整体把握全文。
  以《伊索寓言》的教学为例。通读全文后,会得到如下认识: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谈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如果此时执着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如“进化”“骄傲”“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等,那么将难以领会作者的真意。起初阅读时暂时把它们放下,只求大意,不求甚解。这最初的把握是阅读过程继续深入的首要条件,只有在宏观上对文章整体把握了,理解才能洞悉入微,稳操胜券。根据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导入——读后之感——总结)的特点,学生很快发现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整体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整体把握了全文的中心后,接着就引导学生分析就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