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40字。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同学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你怎样理解它们的含义?
学生主动回答,教师点拨:雨果歌颂了人的心灵。它比海洋和天空还要美丽和宽广,这里充分肯定了人性之美,人性之崇高。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坚守这种上天赋予的真善美,有的人将爱无私的洒下人间,有的却麻木,甚至残忍。雨果作品中一贯强调道德对人心的感化作用。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的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也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
二、介绍作者。
维克多•雨果(l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巴黎圣母院》作于1831年(雨果29岁)时,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体现了雨果对人类灵魂的体察和剖析,也充分反映了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以及“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1851年他的创作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有揭露和批判“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的《悲惨世界》等重要作品问世。1885年5月雨果去世,200万欧洲人民为其送葬,遗体被安葬在先贤祠。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环境 人物(板书主要人物) 情节
相关的情节是:1、那么,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笞刑,围观者嘲笑辱骂他,副主教克洛德对他置之不理,爱斯梅拉达为他送水。
2、作者是分几层来叙述这一情节的?
[明确]
第一部分(1-5):行刑前的格雷沃广场。
第二部分(6-16):伽西莫多受刑前的表现和围观群众的态度。
第三部分(17-23):伽西莫多接受笞刑。
第四部分(24-39):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侮辱和诅咒。
第五部分(40-47):伽西莫多无奈的愤怒和希望的破灭。
第六部分(48-67):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
三、解析一滴眼泪的内涵
师:关于一滴水和一滴眼泪的情节在小说的尾部,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57-62小节。
师:很好,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在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为何会滚出一大颗眼泪?
[明确]爱斯美拉达给他送水。
师:在喝到水之前,他对她怀着怎样的情感?(请从文中划出相关描写)
[明确]愤怒和轻视;
师:详尽地写这种情感,跟伽西莫多流泪有什么关系?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