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640字。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帮助学生领会意识流小说的叙述主体第一人称——“我”及其全知视角对于内容和主旨呈现的作用,进而认识意识流小说叙述繁复的特点,在深入阅读意识流小说的同时理清小说的结构,把握小说的主旨,为以后阅读此类小说奠基。
  【教学目标】
  1、领会叙述的角度对于小说内容和主旨呈现的的作用。
  2、认识叙述的繁复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3、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叙述的繁复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殊运用以及对主旨呈现的作用。
  【教学建议】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作用,从而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初读小说,了解意识流小说叙述主体及其视角
  (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
  (二)“我”是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三)这篇特殊的小说怎样体现传统小说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
  【讨论明确】
  回忆、瞬间  |   房间  |  我  |   联想、发现是蜗牛
  二、再读小说,体验意识流小说的内容、主旨及结构
  (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阅读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二)《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什么,我们站起来走近它看一看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不去做而要猜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阅读交流】
  意识流小说显示的是思维的流动、思想的过程、思考的快感、意识的力量。
  (三)意识流小说就是作者笔下意识流动中产生的每一个幻象(用诗的术语称之为“意象”也未尝不可)组合而产生的力量,这些意象有着特定的思维指向和清醒的选择,是作者表达思想的载体。小说中“我”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