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10个字。
《马说》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就像地球有南极和北极,一天有白昼和黑夜,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晚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革新富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才情卓著的东坡居士面对朗朗明月,欲乘风归去,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难题,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竭力求得一个圆满的答案。那么,唐朝文学家韩愈完成的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让我们随着《马说》去探讨“人生”这个“此事古难全”话题。
二、“文”“言”之争——孰重?孰轻?
师:《马说》是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有一个争论,就是到底应该以积累文言知识即“言”为主,还是应该以欣赏文章内容即“文”为主。当然,文和言的有机统一是必须的,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同学们来说,应该先打好言这个基础。我曾经向大家推荐过预习文言文的方法,即“分类归纳法”、“举三反一法”和“难点突破法”,我们现在就来检查预习的效果。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投影:
1、读准生字的音
一石衹辱于骈死槽枥粟食马者
师:接下来我们看通假字。
投影:
2、辨清通假字的义: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师:在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遭遇一词多义的情况,根据语境,辨清一个词的不同义项,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
投影:
3、比较一词的多个义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旦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生:第一个而字表转折,第二个而字表修饰。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第二个而字表顺接。
师:顺接和修饰有什么区别呢,顺接表示两个动作或行为依次顺序发生,如果前一个动作是更为了清楚地表明后一个动作的情态,那么,就是修饰了。举例来说,我们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羞涩的词语“掩口而笑”,而就是表示修饰。
生:第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饲养,第三个也是吃,一食就是吃一顿。
师:请问今天早上,你食的是什么?
生:我食了馒头。
师:好食吗?
生:很好食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