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610个字。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李永红重庆市巴川中学
  教学准备:
  借助“导学案”,自读原文;依托翻译,释疑文字疑难;概括事件理解小说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对话题目概要事件剖析死因;
  对话关键揣摩人物性格及其表现手段;
  对话生活看文学与历史不能混为一谈。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
  一、故事引入
  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南凭大巴山屏障,北据秦岭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赤壁大战后两年,吃了大亏的曹操经过休整后又恢复了元气。此时刘备占领汉中地区,令曹操寝食难安,打算发兵争夺。曹操亲自修战书一封,发往成都。看过战书,刘备甚是忧虑,诸葛亮却哈哈一笑,在战书上面题下四句诗:
  黄花逐水漂,二人过木桥。好景无心爱,须防歹徒刀。
  曹操看了这四句诗,不解其意,问左右谁人能解,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但有一人却在旁边冷笑,曹操便询问其意,他说:“这四句诗是一个隐语,隐有‘汝来送死’之意。”
  黄花逐水漂——黄花者,女人也;女人水上漂,“汝”也。
  二人过木桥——“來”。
  好景无心爱——“愛”无心,“受”也。
  须防歹徒刀——“歹”字一弯刀,“死”也。
  此人确乎聪明,但最终却命丧小聪明,《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聪明的杨修是汉代的名门世家之子,文章写得好,语言也是语出惊人,对答速度也是在众人之上,所以他的死是曹操嫉恨杨修的才华高于自已,并不是因为他惑乱军心之罪)
  这人是谁?他死于何事?他亡于何因?节选自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72回的《杨修之死》就能为我们揭开这些谜底。
  交代课题:《杨修之死》
  二、对话题目
  1.对话策略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首先是同学们和课本的对话交流。引发深入对话的最好策略是问题。
  2.对话题目
  提问不妨从题目开始。如17课《智取生辰纲》,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问:谁智取生辰纲?是怎样智取的?智取之前做了哪些准备?智取中有哪些作为?结果怎样?
  看到《杨修之死》这样的题目,大家就要开动脑筋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比如,杨修是谁?杨修为什么死了?是怎样死的?杨修之死的背后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下面李老师就扮演狗仔队角色,采访同学们一个问题:
  问题:杨修死于何事?(直接采访)
  情节:
  ——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魏王巡视见此大惊。招惇杨修问个究竟,造言丧命误于聪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