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690个字。

  陋室铭
  Tracy135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铭”这种体裁和作者简介。
  2.积累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取消句子独立性、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宾语前置)
  3.掌握托物言志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4.学习类比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文言词语句式的用法。
  2.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
  3.联系诗歌、散文名句比较探究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运用类比的作用。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有一座房子,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0),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进步思想家。著有《刘梦得文集》,又称《刘中山集》。
  2、写作背景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3、解题
  陋室: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疏通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