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000字。

第38节 命题趋向与训练对策

A:命题趋向   


所谓写得好,就是同时又想得好,又感觉得好,又表达得好;同时又有智慧,又有心灵,又有审美力。——[法]布封
袖手于前,疾书于后,落笔无误,笔随心至。

(一)命题类型:完善已有的题型,出现新的题型,不同题型并存替换,由单一化趋向多样化。
2004年有11个省市“自主命题”,“全国卷”有4套供其他省市分用,这样,建国后首次出现了15个高考作文题并呈的新气象。虽然大多数命题还是沿袭了5年的“话题作文”形式,还多是“道德引领”内涵,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终结,百花齐放的局面会随之到来。
连续6年的“话题作文”形式,对“开放性”和“限制性”的调和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在高考命题的探索道路上有着必然价值,并且也还有继续存在的相对合理性。但是,我们看到,6年下来,“话题”的宽泛性,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宿构”“套作”“拼凑”不好定评的尴尬;全都是“文体不限”,使中学生的文体观念越来越淡漠。
今年的北京卷、上海卷,实际上就是一种范围型的命题作文,福建卷是多选择的“话题”形式(虽然以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内容只可一,不可再——再次出现必然导致严重宿构,但这种取消话题定向,鼓励多元发展的形式展示了广阔的命题空间),而像全国卷“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和天津卷这样的命题,似乎更多的含有“材料作文”的内质。
为有效的防范高考作文的宿构、套写,以提高选拔的客观性公正性;为有效地引导中学作文教学,让学生扎扎实实训练不同文体的写作和多种表达方式;今后完全可能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不同的形式在不同地区同年并存,在同一地区隔年替换。也有可能出现规定文体的命题形式。
并且,随着作文权值加大的趋势(上海70分),也由于评价控制因素的需要,再加上如果出现规定文体的命题形式,又有了多角度考查的需要,不排除一大一小写两篇作文的情况出现。
我们必须认识到,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而非水平考试,高考作文的核心目的是能让考生拉开距离,有利于选拔人才,高考作文,是必须带着镣铐舞蹈的。

(二)取材范围:贴近社会现实,关注时事热点,突出人文素养,聚焦人生发展,合时合事,表现自我,从一般性趋向于实用性。
让考生有感可发,有话可写,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思考自身、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前途,让作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能抒发真情实感,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原则。高考作文不必紧跟政治形势,但一定会联系社会现实,不过有时直接明了一些,有时隐含暗合一些。总之,文章合时合事而著,高考作文的取材范围不会脱离这一传统。当然,命题取材有大背景,下笔行文不一定都要硬扣形势,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懂得“大题材小角度”的处理技巧。
我们意识到,随着高中“新课标”全面实施的临近,取材范围可能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和情感空间,会着力体现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化素养、思辩能力和创造能力。
另外,我们注意到,同样是联系社会现实,命题取材似又有从自我眼中的社会现实到社会现实中的自我,从一般性到实用性的趋向。命题取材注重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超出中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范围;侧重于表现自我(或自我群体),展示自我(或自我群体);往往聚焦于人生价值,人生发展,人性认识,人格塑造。

(三)思想内容:正确的思想观念,远大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个性品格,从“大道理”(粗放说理)趋向于“小认识”(具体评价)。
高考作文测试的不仅仅是考生的表达能力、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之类,还在衡量考生的认识水平、思想境界、修养程度。人性与人文关怀,道德层面上的时代认同性,是我们应当充分注意到的。高考作文应当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时代的主潮流,主题是积极向上的,那些愤世嫉俗、消极低沉的情绪不要进入考卷。
总之,高考作文的思想内容无外乎思想观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