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000字。  
从生活中来,到文章中去
            ——熟语运用摭谈
浙江省嘉兴市秀州中学 胡良华

摘要:熟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而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幽默生动,含蓄隽永,言简意赅,形象生动,非常富有生活情趣,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所乐意接受。让学生不断吸收积累并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熟语,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关键词:吸收,积累,活学活用

正像许多中学生对写作感到头痛一样,许多语文教师同样对学生的作文同样感到头痛。本该丰富多彩的语言,在很多学生的作文里成了干巴巴的筋。是什么原因使得现在的许多中学生语言如此枯燥无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不会熟练准确地运用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语言——熟语,恐怕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本文试就熟语的积累及在作文中的运用作一初浅的探讨。
一、 平淡中不见神奇——当今中学生的写作现状
由于每个中学生都是在高考指挥棒那挥之不去的阴影下学习,如今的中学生和
许多老师一样,经历了寻寻觅觅之后,似乎就在蓦然回首之间,找到了一条写作的捷径——话题作文。然而,近几年随着高考话题作文考题形式的稳定,话题作文已经迅速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原本应该富有活力的中学生作文正在逐渐蜕变成一种新的八股文。很多学生的作文表面看起来慷慨激昂,较有章法,甚至也很有文采,但仔细分析却很容易发现文章的内容存在着苍白、空洞、做作和虚假的毛病;也有许多学生的作文虽然选择的内容比较好,但语言不精炼,不生动,不深刻,平平淡淡,缺乏鲜明的个性,写出来的文章如枯枝败叶一般,缺少生气。还有一些学生,只要一说写作文就“谈虎色变”。写作时,不是呆呆地看着天花板,就是手抓后脑勺,嘴咬笔杆子,眉头紧锁,唉声叹气。在无可奈何之中,好不容易东拼西凑写出一篇来,语言枯燥乏味,内容言之无物,情节毫无情趣。
记得很多年以前,社会上流行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句话,引起当时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满情绪。然而,时隔多年,这种状况不仅没有得到多少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之下,有很多理科老师和学生都变得很实际,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情况。学生往往只是醉心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许多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课业负担和应试压力过重,常常也于无奈中只好用范文引导学生,用写作技巧指导学生,从而导致作文教学高度技术化,以致于很少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生活,造成学生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思想与生活剥离,语言枯燥无味平淡如水。因为学生的大脑中语言信息存贮少,没有了源头的活水,即使绞尽脑汗也是无从提取的。
二、 润物时轻细无声——语文教师的应对策略
现代中学生的身上文化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生在平时的言谈中会用不
少时髦的前卫词汇,还要夹杂一些英语单词,许多学生能够很熟练地运用各种输入法打字,却很少能在作文中熟练运用格言、谚语、歇后语等,更不用说写出情真意切、幽默诙谐的妙文了……现代中学生身上民族文化严重缺失的现象,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肩负着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尤其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在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