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道题,约12500字)
北京市朝阳区2005年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2005.5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纤细 翩跹 信笺 歼灭 草菅人命
B. 渎职 赎罪 案牍 牛犊 穷兵黩武
C. 对峙 款识 挚友 滞后 栉风沐雨
D. 辅弼 媲美 譬喻 庇护 刚愎自用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废驰 猝不及防 狙击 珠连璧合
B. 翔实 貌和神离 宣泄 敷衍了事
C. 攀援 张惶失措 撕杀 饱经沧桑
D. 端详 销声匿迹 泄露 秘而不宣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
__________,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②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纳来____________周围所有的物体。
③四月的北京和南方不同,早晚天气比较凉__________。在中午暖和的阳光下,穿毛衣也不会觉得热。
A. 符合 察知 即使
B. 吻合 查知 虽然
C. 吻合 察知 即使
D. 符合 查知 虽然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烦恼、所有苦痛只需哈哈一笑便能涣然冰释,笑只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法。
B. 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地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
C. 旅居国外三十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写信给家乡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D. 领导十分关心新员工的生活,对家属的就业、小孩的入学问题都无所不至地一一过问,这令他们很感动。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有关部门2004年11月1日宣布:新疆燃烧了快一百多年的硫磺沟区煤田大火已经完全扑灭了。
B. 这种药物极易被肌体吸收,从而克服了中药吸收慢、见效慢,这是中药系列组方的最大特点。
C. 一袭并不时尚的米色风衣,一套普通的深色西装,快人快语,讲到激动处有些口吃,此人便是“青少年网络爱心大使”,59岁的华中师大教授陶宏开。
D. 由于上一次闹元宵闹出了人命,市委、市政府为此召开了由公安、交通、城建、文化等部门参加的节日安全工作会议,制订了各项相关的安全措施。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①有声。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镂刻骈偶,淟涊②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③,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见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掖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
四、(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18题
打信号是在生物间传递消息最基本的方式。生物细胞也时刻接触来自细胞内外的各种信号。有的信号激奋高昂,促进细胞增殖;有的信号谆谆劝诱,使细胞定向分化;有的信号如此迷惘,使细胞误入歧途,无节制地“疯长”;有的信号宛转哀号,让细胞甘愿死亡。我们虽身居闹市,在各种声音中“煎熬”,但总能处变不惊,在杂乱无章的信号中各取所需,正确应对:对有些信号置之不理,对有些信号照此办理。细胞也有一个接受、归纳、分析、筛选、传达和响应信号的过程与机制,最终判定:是增殖分裂;是分化成熟;是追求一时痛快不顾其载体死活,最后鸡飞蛋打,统统死光;还是干脆自作了断,一死了之。信号只是个诱因,生理反应是信号作用于细胞的最终结果。细胞的所有活动都与信号有关,信号是细胞一切活动的“始作俑者”。可以将细胞内的信号传导与计算机作比拟。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分子可以视作细胞集成电路的开关。尽管有些差异,计算机的运作过程与细胞内信号传导何其相似乃尔!二者都有信息的定向流动;都有编纂过的语言,并通过它们译释信息;二者又都有反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钟声一响,已入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把我们的生命,寸寸剁去。可是人们还张灯结彩,推杯换盏。我却暗暗地诅咒:“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那是1956年我十岁上小学时吧,一节节苦等下课铃声,盼一个个学年快快逝去。那是1966年我二十岁读大学时吧,整日乱哄哄地集会,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一把将这些抹去,发配边疆,白天冷对大漠孤烟,夜晚遥望西天寒星——岁月就这样被急切地赶走。年,还是年年要过的①,但这些地方只是浅浅一痕。
当我知道学会用笔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吸取乳汁,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攥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闭馆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被积蓄了一上午的时间,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我立时也成为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在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当我一人伏案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