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7070字。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4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
语文科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63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2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悔相道之不察兮, 。(屈原《离骚》)
(2)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5)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6)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7)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8)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9)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11)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12) ,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30分)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背叛) ②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隔阂) ③秦时与臣游(交往)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⑤乃令张良留谢(感谢)
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慢走) ⑦项王按剑而跽曰(直身跪)
A.①⑤ B.②③ C.④⑦ D.⑤⑥
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侣鱼虾而友糜鹿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顺流而东也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4.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曰 B.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D.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6.对下列各句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渺渺兮予怀 ⑤而今安在哉? ⑥相与枕藉乎舟中 ⑦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⑧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⑨陈利兵而谁何 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①③/④/⑤⑨⑩/②/⑥⑦/⑧ B.③/④/⑤⑨⑩/②⑥⑦/①⑧
C.①③⑩/④/⑤⑨/②/⑥⑦/⑧ D.①③/④⑧/⑤⑨⑩/②/⑥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8.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子犯请击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亦去之 ⑧君之所知也
A.①/②⑤/④⑦/⑥/③⑧ B.①⑤⑦/④/②③/⑥⑧
C.①⑤⑧/②④/③⑦/⑥ D.①⑤/②④/③⑦/⑥/⑧
9.根据课文意思,对晋、秦、郑三国位置关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晋在西,秦在东,郑在晋、秦之间。
B.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
C.秦在西,郑在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