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000个字。
泉州实验中学2012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提纲
第一单元
班级座号姓名
白杨礼赞
茅盾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毡子(zhān )主宰(zǎi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晕圈(yùn )
参天(cān )刹那(chà )倔强(jué )(jiàng )倦怠(juàn )(dài )无垠(yín )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旁逸斜出(yì )潜滋暗长(qián )不折不挠(náo )
2.解释词语。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坦荡如砥: 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力争上游: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眼界。开垦: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错综:纵横交错。精华:(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姿态:姿势,样儿。还可指态度、气度。屈曲:弯曲、曲折的意思。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伟岸:魁伟,高直
朴质:质朴,纯真,不矫饰。宛然:仿佛,好像。
磨折: 折磨、磨难、挫折。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贱视: 轻视。鄙视: 轻视,看不起。
秀颀: 美而高。
二.文学常识。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主要作品有处女作《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在建国后曾被拍成电影)、《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剧本《清明前后》等。
三.文本解读。
(一)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二)谋篇立意。
本文散拢结合,线索分明,结构精巧。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继之从景、形、神三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三)文章结构及内容。
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2-8段):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本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4段):描写黄土高原,交待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二层(5-6段):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
第三层(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9段):对比楠木,再赞白杨树,呼应开头。
(四)写作方法。
1.采用象征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及其斗争精神。
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