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40字。
孔子在《史记》中的形象
孔子在史册中,严格来讲只有《史记•孔子世家》最为可信,《孔子家语》很可能是伪书,而《墨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的孔子,更多是拟人化的孔子,是将儒家拟人化为孔子,这是由当时的文风所致。《礼记》是刻画其作为儒者、仁者和教育家的形象,而《史记》更多行迹、样貌、功业、理想和道德、学术。
简单的说,孔子有异相,长得很不一般。《孔子世家》记载“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名由此来,就是头顶中间凹陷,“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自幼便知礼仪,撒豆成兵,多做演习。“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照周代的度量衡,大约和姚明差不多高。且再往下看:“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纍纍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很明显,孔子认可自己的丧家之犬的形象,欣然笑的态度说明他不在乎外在形象,而在政治上当时也是失去了在鲁国的施政可能,在精神上也无从有精神家园——假设有形似,也许姚明真的很合适,尤其是姚明弓背之时就是这个感觉。正如伯乐相马有时甚至不辨雌雄,但求精神,孔子的形象并非是最紧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孔子在精神上很自信,到周王国见老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在宋国被围、困于陈蔡之间、卫国被扣等等之时,都向弟子表示,天命在我,还要恢复周礼,无所畏惧。孔子闻达于诸侯,齐国、楚国等准备封赏其土地,但每次都被大臣所阻挡,主要理由是孔子及门下弟子俨然是影子内阁,一旦有所凭借势必潜龙乘云,齐国相晏婴和楚国令尹子西就是如此劝阻的。
目眩神迷,有如幻境。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