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00字)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篇
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 李玉生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诗中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因此,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现将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剪辑如下:
一、树木花草类:
1、松柏:坚挺、傲岸、坚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松柏便成了诗人笔下傲霜斗雪的典范。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常常和“雪、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如“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琪《梅花》),“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所表现的都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
丝竹:指代音乐,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3、梅:①以梅喻风情。《诗经·召南·有梅》:“有梅,其实七分,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②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③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孤高绝俗、不畏艰难等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④象征象征美人、仙子。如宋·梅尧臣《红梅》:“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绛罗巾。”
4、桃花:象征美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又象征春天,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
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5、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李清照《声声慢》:“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6、杨柳(垂柳、柳枝、柳):①“柳”与“留”谐音,多传达离别、留恋、伤感、怀远的情思。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金陵图》)。②表示美好的春天。“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折柳”:古人常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折柳”在古代也指《折杨柳》,是古乐府的曲调名。听到了这一曲调,就使人想到杨柳轻扬的春天。
“堤柳堆烟”能触发如烟往事,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柳营”,在古代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7、菊花:同岁寒三友(松、竹、梅)一样,常常用以象征人的高洁、坚强品格。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 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宋·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8、兰:高洁的象征。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古典诗歌中,还常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