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3102字。

文言文阅读
第十四节  文言实词
知能目标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范例解析
  例1 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C.又安敢毒耶(怨恨)
D.前人之述备矣(准备)
思路: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知识点,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解答此题应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加点词在该句中的用法、意义。A句的意思是“亲近贤能的大臣,疏远(卑鄙)的小人”,“远”用作动词,理解为“疏远”是正确的的;B句中“食马者”是指养马的人,“食”与“饲”相通,理解也正确;C句的“毒”是多义词,结合原文语境,这里理解为“怨恨”也是正确的;D句是说以前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备”作“详尽”解,而今义一般作“准备”或“预备”解。
  从此题可以看出,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的实词在意义、用法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其中,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难点,复习时要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规律,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平时应逐步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解答:D
  例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无他,但手熟尔  (  )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思路:此题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解释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弄懂全句的意思,明确加点词各自的特点,从而正确地作出解释。(1)句的意思是“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在这里是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行”,解释为“向西”或“朝西”;(2)句的理解是“(你射箭的本本领也)没有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因此,“但”应解释为“只是”,加强语气,而不应解释为“但是”;(3)句“鄙”联系下句“不能深谋远虑”,应作“目光短浅”理解;(4)句的“临”是多义词,有“靠近”、“高踞”、“登上”等多种解释,结合全句意思应作“登上”解。
  解答:(1)向西(2)只是,只不过 (3)目光短浅 (4)登上
例3 学习古诗文,可以加强古今语言的沟通,使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更加精当。试选出下列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势均力敌
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心领神会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如反掌
D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生死存亡
(深圳市南山实验区2004年学业考试考题)
思路: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成语中实词的迁移理解。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A项中句子的意思是“屠户非常困窘急迫,担心前后受到两只狼的攻击”,“敌”在句中是“攻击”的意思,而成语“势均力敌”的意思是“双方势力相当,不分高下”,“敌”是“匹敌、对等”之意; C项中“易”在语句中作动词,意思是“交换”,而在成语“易语反掌”中“易”是形容词“容易”( “易如反掌”的意思“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极容易做”);D项中,句中的“亡”和“死”放在一起,不可能是“死”意,应解释为“逃跑”,成语“生死存亡”的“亡”是“灭亡”的意思;只有B项中“会意”的“会”和“心神神会”的“会”都是“领会”、“体会”之意,它们意思相同。
  此题的特征是文言语句和成语同时出现,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我们对于文言语句中的实词要放在句子的语境中去正确理解外,还要对成语的特征及意义有正确的理解。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较多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历史故事,因此,成语中的实词或虚词往往带有文言色彩。
  解答:B
例4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人外来,与座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