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有24道题,约7790个字。

  温中实验学校2013学年九年级(上)第二次联考试题
  语 文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烦恼yōu    ▲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这样,春风秋雨会渐渐冷却你急zào   ▲的情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弛你紧张的神经。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见人羞sè   ▲的村姑,无不使你yí   ▲然自得,超然物外。
  2.古诗文默写。(共10分,每空1分)
  ⑴只恐双溪舴艋舟,▲。(李清照《武陵春》)
  ⑵▲,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⑶《观刈麦》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⑷《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
  ⑸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⑹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
  ▲”。(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3.名著阅读。(5分)
  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定名为“▲”,这部名著是《▲》。该书中描写了我们所熟知的打虎英雄▲。他在该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斗杀▲_,为兄报仇;在快活林里醉打▲_。
  4.综合性学习。(8分)
  网络谣言像一个无形的杀手,轻则诋毁个人名誉,重则引起社会混乱,为此,九(1)班的学生开展了“我看网络谣言”的实践活动,邀请你参加,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⑴【漫画解说】活动中,同学们发现了左面这幅漫画,仔细观察这幅漫画的内容,写出漫画揭示的社会现象。(2分)
  ▲
  ▲
  ⑵【材料探究】阅读下面几则案例,写出你得出的结论。(3分)
  材料一:据椒江葭沚派出所经办民警介绍,8月27日中午,有人在网上发布微博称当天杭州飞往成都的航班上有炸弹,要发动恐怖袭击,炸毁湖州市政府。椒江警方发现后,立即组织警力,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将嫌疑人周某抓获,并对其行政拘留5天。
  材料二:网民周某某在晨练时听闻“某市某工地工人中午就餐喝冰啤时,6人当场身亡”的消息,他未经核实便将内容发至微博。随后周某某被公安机关传唤,其行为被认为是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警方对其行政拘留3天。
  材料三:8月30日,三河市公安局接到北京市公安局通报称,公安部督办案件“秦火火”、“立二拆四”系列网络造谣传谣案件中一名重要犯罪嫌疑人曹某现藏匿在三河市燕郊地区,请求协助抓捕。经细致调查,民警发现曹某以虚拟身份出现在燕郊,两地警方火速赶往,将曹某一举抓获。
  ▲
  ⑶【精彩跟帖】如何遏制网络谣言,专家纷纷发帖。请你阅读下面的帖子之后请你跟帖。(3分)
  北京邮电大治理和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三种责任:一是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二是行政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三是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龙凤钊:治理网络谣言一方面要强调法律,另一方面也要网民言行自律,提络运营者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应加强网络中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不加甄别就传播虚假信息欺骗公众的人应给与相应的信用处罚,同时加大立法对造谣者的打击力度,让网络回归到自由发言并且可信的环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