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560字。

  玉溪一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2016届语文期末试题
  (教学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主观题时,请勿超出或答错答题区域。
  3.所有答案作答在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请按照题号填涂。
  一、一般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他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
  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思致之深浅,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意义是不大的。裴度还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就是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批评的。古文运动当时所以发生广泛的影响,是和韩柳文内容的深广有密切的关系的。韩柳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而且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的希望,也渐趋破灭,后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狭小、琐细的道路,古文便成为少数隐者之流的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这些古文虽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但毕竟不够深广,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也就自然地不为人所注意了。这样,形式主义的骈文就轻易地恢复了统治地位。
  北宋初期,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都标榜韩柳古文,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到了中叶,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欧阳修为首,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由于欧、曾、王、苏诸古文大家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遂成为新的传统。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都是以韩柳为首的唐宋古文新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个古文新传统,支配中国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才被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语体散文所代替。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
  1.下面各项不属于“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的理由的一项是(  A  )
  A. 他们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B. 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
  C. 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D. 他们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答案】A(该句的陈述对象应该是“古文运动”,而不是韩柳)
  2.文中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下列对这种说法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韩愈提倡古文,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他认为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惟陈言之务去”,努力摆脱陈言俗套。
  B. 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的做法,裴度是反对的,他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
  C. 裴度的反对意见也包括对韩愈的古文的内容的批评。
  D. 裴度之所以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持反对意见,关键是他认为韩愈不应该只从形式上加以变革,而更应该在思想内容上加以革新。
  【答案】B(“他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不当,应该结合下文加以理解)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韩愈在理论上的贡献,更重要的,是由于韩、柳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
  B.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彼此促进,共同繁荣,韩愈、沈亚之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并注意把二者统一起来。
  C. 韩、柳之后,古文成为少数作家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由于这些古文没有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渐趋没落。
  D. 宋代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作家再一次掀起的古文运动与唐代韩、柳提倡的古文运动是一脉相承的。
  【答案】C(文中说这些古文“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只是“不够深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进士。历知阜平、滑二县。正德初,擢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
  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可,帝竟用宪。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寇至青羊岭,大败去。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已,入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