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80个字。

  《大自然的语言》
  Tracy135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自主归纳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导入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霏霏、和风拂拂,正是种植庄稼的大好时节。
  “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
  我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换更替,安排农事活动,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二、文学常识
  竺可桢(1890.3.7--1974.2.7),当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整体感知
  (一)初步理解以下问题。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1、通读全文,概括内容(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2、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