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770字。

  荆门市2013-2014学年度高三元月调考
  高三语文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倾轧(zhá)   媲美(pì)    执拗(niù)    卷帙浩繁(zhì)
  B.迤逦(yǐ)    癖好(pǐ)    撮合(cuō)    不落言筌(quán)
  C.譬如(pì)    剖析(pō)    桅杆(wěi)    归根结蒂(dì)
  D.潦(liǎo)水  轻鸢(yuān)  给予(jǐ)     模棱两可(lé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珠玑  罗绮  天堑无崖  羌管弄晴
  B.暮霭  今宵  无语凝噎  良辰美景
  C.斡旋  瓶颈  毁家纾难  殉私枉法
  D.堕落  招揽  出奇致胜  要言不烦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美国的无人机使用正走向“失控”,对国际秩序和他国人民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8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巴基斯坦期间,批评美国    利用无人机发动越境袭击的行动,称这种行动应受到国际法    。
  ②在中国听众听来,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    与人以窠臼的感觉,但他的曲式不拘泥于规则,音乐有标题性。旋律清新、优美、感人,配器艳丽而色彩丰富,即使在众多的俄罗斯音乐家中,其创作风格也是    的。
  A.肆意  制约  难免  独树一帜  B.任意  制裁  可能  绝无仅有
  C.随意  限制  未免  独一无二  D.决意  约束  也许  别具一格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联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润,适宜把玩陈设,深受收藏者喜爱。因此近年来黄杨木雕一直成民间收藏的新贵,在拍卖市场上风头强劲,名贵精品收藏前景看好。
  C.松花江水位持续上涨,防汛压力不断增大,采取的措施是每天不断加高加固堤坝,二十四小时巡察,及时填堵脱坡、管涌等办法。
  D.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屈原在其《湘夫人》中塑造了一个久候情人不至,因而陷入失望痛苦之中的幽怨动人的女性形象,她自然、亲切,又具有神秘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B.《家》中塑造的觉新这一形象,也是一个“新青年”。他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孙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也养成了他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
  C.塞万提斯是最早使喜剧主体具有悲剧特征的欧洲作家。《堂吉诃德》中充满着荒诞的喜剧感和能摧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成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D.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帕斯卡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主要著作有《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
  张岱年
  古人常说:“国有与立。”一个国家必有足以立国的基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必然有其足以自立的思想基础。
  近三百年来,中国落后了,这也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一定的原因。正确认识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基础,正确了解民族迟缓落后的基本原因,是今天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20年代,很多人研讨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意在考察中国落后的根源。这无疑是必要的。于是揭出了国民的一些劣根性,如愚昧、散漫、奴性、盲从之类。事实上,这些都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专制政治的压迫之下千百年来养成的习性。习性不是遗传性,而是世代养成的习惯。
  民族的习性是否就是这些呢?
  在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更屡次出现反对统治者暴政的斗争。这些不能说是奴性盲从的表现,而是反对压迫、反对奴役的英勇斗争。应该承认,中国人民有一个争取自由、争取人格尊严的传统。如果认为中国人民仅只有一些劣根性,那是没
  有根据的。
  谈论国民性,不能不涉及古代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植根于民族习性的土壤中,又能起一定的陶铸民族习性的作用。在哲学思想的领域中,从汉代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儒学占有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也流传不绝;南北朝隋唐时代,佛教亦发挥了广泛的影响,但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儒家学说。儒学鼓吹三纲五伦,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伦是君巨、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封建时代,三纲之说确实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随着专制主义的加强,强调臣对于君、子对于父,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斫丧了人民活动的生机。儒家宣扬的三纲之说,确实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但是,历史究竟前进了,辛亥革命打破了君为臣纲,“五四”运动批判了父权和夫权,但是旧思想仍有一定影响。个人崇拜实际上是变相的君为巨纲。家长制作风、重男轻女的旧现念尚待消除。
  儒家是否只讲三纲五伦呢?那又不然。孔子维护君权,但是不赞同个人独裁,认为国君如果要求“言莫予违”,就会有亡国的危险;更反对暴政,宣称“苛政猛于虎”。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更提出“天爵”“良贵”之说,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价值即在于道德自觉性。孟子宣扬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对于广大人民,特别是对于知识分子,树立了激励人心的榜样。不可否认,儒家这一方面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确实起过积极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讲,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