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660字。
高 二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对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模(mú)板 赡(shàn)养 风驰电掣(chè) 放荡不羁(jī)
B. 纤(qiān)细 盘桓(huán) 匪(fěi)夷所思 朝(zhāo)生暮死
C. 梦魇(yǎn) 蕴藉(jiè) 奴颜婢膝(bēi) 削(xiāo)壁千仞
D. 哽咽(yè) 平仄(sè) 咬文嚼(jiáo)字 戎马倥偬(kǒngz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震憾 懒洋洋 金榜题名 东风无力百花惨
B.帷幕 绿荫场 灯火阑姗 回眸一笑百媚生
C.闲暇 梳妆台 一诺千斤 笑语盈盈暗香去
D.俄顷 黄粱梦 摇摇欲坠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跟政府作对就是恶”、 “谁影响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某些领导诸如此类“雷人之语”,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B.近日,部分新西兰奶粉“涉毒”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而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事件背后可能另有隐情。
C.今天幼儿园开家长会,幼儿、家长济济一堂,一个孩子后面跟的往往不是一个家长,有的不仅爸妈来了,连爷爷奶奶也来了。
D.《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络化、商品化时期,也是全民写作的时期。
①但是,文学一旦失去了应有的水准和品格,失去了应有的境界和探索精神,失去了文学语言应有的思想性和想像力,其结果必然是庸俗化的泛滥
②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认识
③没有道德水准的社会生活是可怕的。没有精神语言指向的文学也是可怕的
④多元化是好事,全民写作本也是好事
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文学的多元形态
A.②④③①⑤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④①②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一个企业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是可以查出来的,一旦发现企业用水量远超排水量,就要引起环保部门高度重视。
B.实验显示,燃放鞭炮产生的PM2.5平均浓度约为正常空气浓度的5倍左右,最高可以达到66倍,约等于堵车时汽车尾气的排放浓度。
C.许多胃肠专家认为,空腹时嚼口香糖,会使人感到恶心、头晕、胃疼甚至胃溃疡。
D.面对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局面,要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需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