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050字。最新月考试题,题目新颖,贴近课本,又高于课本。

  高一年级语文2月月考试题
  命题:汪春华  周玲   审题:汪凤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5小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造(chì)  俨然(yăn)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B. 歆享(xīn)  脊髓(suǐ)  崔嵬(wéi) 孽根祸胎(liè)
  C. 间或(jiàn)  驯熟  (xùn)   窈陷(yǎo) 敛声屏气(bǐng)
  D. 猿猱(náo)   形骸(hái)  渣滓(zǎi)  咀嚼赏鉴(j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寒喧    涎皮赖脸    走头无路 厢庑游廊
  B. 烟霭    瑟瑟有声    唉声叹气   凶残嗜杀
  C. 嫡亲    惴惴不安    迫不急待   笑靥如花
  D. 纨绔    雕粱画栋    放诞无礼   瘦削不堪
  3.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 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B.我俩是总角之交,从一起读大学到现在已经认识三十多年了。
  C.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受不了一点点委屈,把什么都弄得“苦哈哈”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到处动人心弦地诉说比祥林嫂还苦的命运。
  D.《红楼梦》的伏笔俯拾皆是,每每被脂砚斋指出,说它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B、鲁迅以文学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
  C、《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
  D、中华书局经过论证与调研,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跨越海峡的共通性与跨越时代的普适性。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及有关名著的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红 楼梦》“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多情女情重愈斟情”“幽淑女悲题五美吟”,其中“薄命女”“慕雅女”指同一人,“多情女”“幽淑女”指同一人。
  B.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 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故乡》《祝福》《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等都选自其中。
  C.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D.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3小题)
  《红楼》的景语
  李书磊
  ①《红楼梦》是一种新的现象,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所以就会有许多人不习惯,因不习惯而不喜欢、而拒绝。清代人周永保致友人的一封信就代表了这种心态。信中说:“最可厌者,莫如近世之《红楼梦》,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味同嚼蜡。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亦大可怪也。”“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十二字准确地表述了不喜《红楼》的原因,事实上这十二个字也传神地总结了《红楼梦》所拥有的新的艺术因素:重平常细节和内在心理,与传统小说的传奇风格相去远矣。看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出现是一种冒险,它对习见的传统是一种挑战,对读者的趣味也是一种新的训练和培养。灵活而开放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培养,迟钝且顽固的读者却常常拒绝,因而也就失去了获得新的审美满足的机会。这种人可以称之谓“趣味的落伍者”。
  ②但是,《红楼梦》难道真的是天外来客吗?其实,如果我们在《红楼》中细心查考,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与《水浒》、《三国演义》所代表的叙事传统相联系、相承袭的蛛丝马迹。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红楼》的景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